一、投笔从戎 抗日救国
陈翰章,别名勋辉,满族。1913年6月14日,出生在吉林省敦化县城西半截河。父亲陈海,母亲宫氏。2岁时,生母宫氏病故,为照顾年幼的陈翰章,其父续弦陈丛云。3岁时,陈翰章在其大舅宫绍新处读书认字。1921年3月,入陈家附近一私塾读书,师从张子符先生。1922年4月,入敦化县城西小石头河子郜先生私塾读书。1923年3月,入敦化县城南关王少青先生私塾读书。1925年3月,入敦化县私立宣化小学读书,师从桑志学先生。1927年1月,敦化县教育局视学赵鼎彝主持全县招考塾师,由桑志学先生介绍,陈翰章报名参加考试,在37名考生中,他取得第4名的成绩,被人们誉为“小才子”。同年3月,入敦化县私立敖东初级中学读书,担任校刊《敖中》的主编,是校学生自治会的负责人之一。1928年6月初,在吉林省人民抵制日本修筑吉会铁路的爱国运动中,他积极参加对民众的宣传鼓动工作,不久加入共青团。1930年12月,陈翰章在敖东中学毕业,之后被聘为敦化县立第一小学教师、《吉长日报》通讯员。1931年8月,调敦化县民众教育馆任讲演员。
在研究陈翰章的过程中,陈翰章给人们的普遍印象,都认为他属于当时最不可能参加抗战的一类人。他为人谦和有礼,大多数时候都在安静地思考问题。因为他长相清秀俊美,也常被村里人戏称为“陈大姑娘”,他也不生气,只是微微一笑。就是这样一个人,被日本人称为抗日“巨匪”,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 “镜泊之虎”。
“陈翰章不仅家境优越,而且还是满族正黄旗,是清朝皇族宗亲。”1932年满洲国建立,前清宣统皇帝溥仪复辟,吸引了一大批满族权贵为其效命,陈翰章作为拥有皇族血统的满族青年,学识、长相、气度、才华均相当出众,他若投敌可轻松获得功名利禄,但陈翰章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反应令人大吃一惊。“他虽是满族人,但由于受过高等教育,接受了进步思想,家国情怀使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超越了民族血统。”当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时,陈翰章成了第一批挺身而出的中华儿女。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秘密组织反日会,在民众教育馆开展反日宣传活动。1932年2月20日,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首次攻打敦化城,陈翰章在战前秘密进行情报搜集及民众宣传工作。9月2日,救国军第三次攻打敦化城,在这期间他加入救国军任文书。10月10日,救国军第一次攻打宁安县城,他担任战地鼓动队长,由于作战勇敢,同年冬,由王润成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秋,救国军重新进行整编,陈翰章担任东北义勇军总部秘书长。1934年5月,陈翰章脱离东北义勇军,加入宁安县工农义务队。9月上旬,担任重建的宁安县工农义务队政治指导员。1935年2月10日,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陈翰章任第一师政治部主任,3月,担任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11月,担任第二师参谋长兼师党委书记。1936年1月20日,在宁安县镜泊湖北湖头,召开了第二军、第五军党委特别会议。会议决定陈翰章调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师担任师参谋长。3月初,在安图县迷魂阵召开的东满特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干部联席会议上,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陈翰章担任抗联第二军第二师参谋长。7月4日,在金川县河里游击根据地惠家沟召开的东南满特委和抗联第一、二军领导干部会议上,当选中共南满省委委员,任抗联第一路军第二军第五师参谋长。9月25日,在宁安县泉眼头召开的抗联第二、五军党的特别会议上,担任中共道南特委常委、代理抗联第二军第五师师长。1937年3月14日,在依兰县四道河子张家大房山召开的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大会上,当选中共吉东省委委员。5月25日,中共吉东省委致信中共南满省委、道南特委,提议陈翰章担任第五师师长。1939年 6月23日,在敦化县沙河沿附近的二龙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西缘棺材脸子,陈翰章主持建立民众抗日救国组织“东北抗日军中国联合会”。7月初,在安图县两江口村汉窑沟,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建立,陈翰章担任指挥。
二、智勇善战 威震敌胆
陈翰章自担任东北抗联军师级指挥员以来,率领所部在吉东地区,屡次与日伪武装交战。1936年9月12日,由其指挥的抗联第二军第五师第四团,在穆棱县代马沟伏击日军第十二师团工兵第十八联队第一中队乘坐的运兵列车,击毙第十八联队队附泷正利少佐。1938年11月24日,在额穆县官地村附近的四道沟,伏击由永田善男警正率领的敦化县警察讨伐队,击毙讨伐队第一中队长丸一恒雄警佐。1939年4月23日,在敦化县沙河掌1145高地附近,伏击由辻本中队长率领的日军讨伐队,击毙讨伐队长辻本信治大尉。6月11日,在敦化县西南三道荒沟岭839高地,由其指挥的第五师南部队,与日军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一部交战,击毙第八大队大队长助川启尔大佐。6月24日,在敦化县西南方的牛心顶子,处死伪满吉林省警务厅警备科长理事官西濑户秀夫、敦化县副县长三岛笃、敦化县警务科警正永田善男、吉林省警务厅警正福田素直。8月23日,指挥第三方面军第十四团,攻打安图县大沙河集团部落,击毙警尉补德武正辰。8月24日,在安图县柳树河子伏击由宫本中队长率领的日军讨伐队,击毙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十一大队第四中队长宫本己之助大尉、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十一大队队附柴立铁二大尉。9月5日,在敦化县大蒲柴河村附近的马蹚子岭,伏击伪满军步兵第十团第一营第一、三连,击毙伪满军中校杨万一。9月24日,在敦化县寒葱岭伏击日军松岛讨伐队,击毙讨伐队长松岛幸吉大尉,敦化县警务科警佐渡边芳登。陈翰章率领所部驰骋在安图、敦化、额穆、宁安等地,使日伪军疲于奔命,损失惨重。
自1939年10月1日起,日伪军为了消灭活动在东南满地区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开始实施“吉林、间岛、通化三省治安肃正计划”[1],日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官野副昌德少将担任讨伐司令官,并且调来有着讨伐抗日联军经验的北部邦雄中佐为参谋,对以宁安县南湖头、敦化县沙河掌为游击根据地的陈翰章部,实施重点讨伐。为了摆脱部队被日伪军消灭的危险,陈翰章指挥第三方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寻机消灭敌人。1939年10月9日,率部夜袭敦化县新立屯,击毙伪满滨江省第十一游击队第三中队副官牟田三郎警尉。11月5日,指挥第十四、十五团,夜袭蛟河县额穆索街,火烧伪警察署,击毙警察署副署长大道重次郎警尉。11月8日,在蛟河县额穆索北方的青岗山地,与日军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第三中队一部交战,包括讨伐队长石井笃少尉在内的12名日军全部被击毙。11月14日,在蛟河县额穆索北面的青岗山地,陈翰章指挥所部再次与独立守备步兵第九大队第一中队一部、下西顺一警正率领的中央警察学校讨伐队激战,击毙吉本时雄警佐等。之后率领第三方面军向东移动,在汪清县百草沟、延吉县三道湾等地与日伪军激战,吸引大批日伪军东调。随后第三方面军分兵两路,陈翰章率领第三方面军第十五团向西移动,第三方面军参谋长朴德范率领第十三、十四团在延吉县、汪清县等地活动。从1940年初开始,陈翰章率部在宁安县、敦化县、蛟河县、舒兰县、五常县等地活动,将大批日伪军调动在这个区域,减轻了在东部地区活动的第三方面军朴德范部,在桦甸县夹皮沟、老金厂一带活动的第一路军魏拯民部的压力。
三、殊死鏖战 壮烈殉国
1940年8月初,陈翰章率第三方面军第十五团离开五常县,向宁安县南湖头游击根据地转移。当部队进入到蛟河县威虎河附近,与伪满蛟河县石上警察讨伐队交战,击毙讨伐队长石上左士秋警正。野副讨伐司令部在获得陈翰章部活动的情报后,立即调日军独立守备步兵第八大队、独立守备步兵第九大队,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十大队、独立守备步兵第二十一大队,伪通化省警察本部程彬警察大队、唐振东警察大队、申麟书警察大队,敦化县警察讨伐队、桦甸县警察讨伐队、蛟河县警察讨伐队,伪满军刘尚华旅、邓云章旅,对陈翰章部进行讨伐。并且派特搜班配合作战,配备一架飞机,从空中侦察陈翰章部的活动。针对陈翰章部经常采用夜袭的战术,北部邦雄中佐在“野参第33号”通知要求讨伐队,在可能被袭击的部落附近,抗联部队行走的要道、退路,利用深夜进行埋伏,寻找袭击的机会。1940年9月29日,野副讨伐司令部要求“讨伐队将治标工作重点置于东和东北地区,以一举歼灭残匪为目的”[2],对陈翰章部进行残酷的讨伐。由于部队人员减少,所需粮食、衣物等物资匮乏,陈翰章所部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12月初,此时的东北天气已经十分寒冷,到了晚上,为了避免暴露目标,部队不能生火,官兵们在冰与雪的世界里,继续坚守着抗日救国的信念。为了解决部队面临的困难,在宁安县房身沟深处的密营地,陈翰章召集40名部下,与大家商议部队粮食供给问题,决定将部队分成两部分。一部由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陶净非率领金医官等15名留守,另一部由陈翰章率领曲玉山团长、曹连长、赵指导员、崔指导员等25名从密营地出发,去镜泊湖北湖头一带活动。
1940年12月5日零时40分,陈翰章率部袭击北湖头日商斋藤经营的高冈号木材作业所,因敌人事先有所准备,凭借掩体以优势火力进行抵抗,陈翰章部夜袭未能成功,战死2人后撤退。“5时,在大庙岭附近,与牡丹江省警察本部刘警察队交战,战斗约两个小时,战死4人。至17时30分,与日伪讨伐队遭遇7次,双方在北湖头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陈翰章部有14人战死,1人被俘”[3]。此时的陈翰章部,官兵们已经陷入极度的疲劳饥饿状态,为了避开日伪军警的追讨,保存有生力量,决定向东南方向撤退,部队返回密营地。部队穿过镜泊湖冰面,南下至镜泊湖东大庙岭附近。12月7日夜里,陈翰章率部从湾沟村西面的鹰蟒山,向小湾沟的东南方向前进。一名女战士因为忍受不了饥饿,离开队伍到湾沟村寻求食物,被村自卫团员捕获。自卫团员将她押解到村内的伪警察分驻所,这个叛徒吐露了陈翰章部行动的情报。驻防在镜泊的伪警察署讨伐队,伪军第二十七团一部迅速出动,分头追击,却没有发现陈翰章部的踪迹。由独立守备步兵第九大队大队长小林岛司大佐指挥下的伪通化省警察本部唐振东大队,此时正在逐步缩小的包围圈内,对陈翰章部进行搜索,当行进到南湖头一带,得知叛徒供述的情报后,立即将所部1个中队留守湾沟村、另外2个中队追讨陈翰章部。唐警察大队在湾沟村找到一名李姓的猎人为向导,由他带领着唐警察大队进入小湾沟沟口,随后向小湾沟东南方向搜索。12月 8日13点20分,由唐警察大队队附羽田根国助警尉率领的第一中队50人,在湾沟村附近的小湾沟东南方约2公里处,与陈翰章部 15人遭遇。13点30分,双方开始交战,(交战地点距离东京城南方约60公里处),拥有兵员优势、装备精良的唐警察大队打散了陈翰章部,曲玉山团长等5人突出包围,战斗持续了1小时30分,15时许,战斗结束。在战场上“留下陈翰章等5具烈士的遗体,还有5人被俘,其中有赵指导员和1名朝鲜族女战士,现场留下十一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1挺、子弹50发,三八式步枪1支、子弹52发,七九式步枪1支、子弹70发,毛瑟手枪1支、子弹13发,勃朗宁手枪5支、子弹13发,电话机1部,手榴弹1颗。陈翰章随身携带有毛瑟手枪1支、勃朗宁手枪1支、宁安县南部地区十万分之一和五万分之一地图各一份,佩戴有肩章、襟部徽章的满宪类服装等物品”[4]。为了确认战场上留下的各具烈士遗体身份,东京城日军宪兵分遣队派遣2名下士官进行了调查,在被俘者及叛徒的确认下,证明了留在战场上的5具烈士遗体中,有令日军心惊胆寒的抗日名将陈翰章。当天晚上,陈翰章的遗体被运至湾沟村附近,停放在西山坡的林地里。之后,日伪又将遗体运到了陈翰章的家乡敦化县城西半截河,在这里将烈士的头颅砍下。12月11日,陈翰章的头颅被送到野副讨伐司令部。1945年9月2日,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翰章烈士的遗身在家乡安葬。1948年6月,在长春负责寻找杨靖宇、陈翰章头颅的地下党组织,发现了两位烈士的头颅。之后,由刘亚光将头颅秘密转移保存。长春解放后,为了妥善保护杨靖宇、陈翰章烈士的遗首,由松江军区派张羽等人迎取,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1955年7月,陈翰章的遗首安放在哈尔滨烈士陵园。2013年6月13日,陈翰章烈士身首合一,安葬在敦化市陈翰章烈士陵园。
参考文献
[1]《吉林、间岛、通化三省肃正の大要》[Z],昭和14年10月,日本国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藏
[2]《野讨秋作命第1号》[Z],昭和15年9月30日,日本国防卫省防卫研究所藏
[3]加藤丰隆.《满洲国警察小史》第一部[M],白羊社印刷所,1968(11)
[4]《满洲国政况关系杂纂/治安情况关系/匪贼动静并讨伐状况关系》第四卷[Z],昭和15年11月18日,日本国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
(张彦夫:敦化市委党校研究室主任 杜宝君:敦化市档案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