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通化县(快大茂)大泉源乡大泉源村的大泉源酒业生产基地,前段时间在挖掘院门外的一口古泉遗址时意外地出土了一处古酒作坊,包括一处古烧锅灶台(石砌)和一处古贮酒窖(木制)。经吉林省文物保护部门考察认证属于明清时古酒作坊遗址,并于近日被列为吉林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出土这样重要的酒文化珍贵遗址还是首次。
吉林省通化县(快大茂)大泉源乡大泉源村的酒业生产基地出土的这处古酒作坊遗址,生动地记载了东北地域农耕文化和粮食加工及酿造业之久远历史。据史料记载,松花江上游鸭绿江和浑江(古称沸流谷)一带古人类很早就学会了“酿造”技艺。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之子朱蒙在沸流谷(今浑江)忽本川(卒本川——今通化西南江沿一带)建立了第一个高句丽政权,故名卒本夫余。粮食丰收后北方民族首先要学会贮藏,这是东北季节教会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多余的粮食便用来酿酒和制成其它食品。根据《三国志》记载,其地人“洁清自喜,善藏酿。”通化境内的大量古人类遗址“王八脖子遗址”等处都出土了大量“烧造”类灰烬状物,这说明先秦时期的“秽”与“貊”族应是以农耕和狩猎为主的部族,这种状况更在大泉源酒厂院内外的古作坊中得到印证。
我国中原地区已有三千多年的酿酒历史了。而东北大泉源酒厂院内这次古酒作坊的出土更加证明在三千年前的秦和西汉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人们已开始以粮食造酒,并学会了贮藏。现在大泉源酒厂的院子库房里就拥有53个古老的“酒海”,以活态的遗存向世人展示着这个老酒厂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这里的“酒海”十分独特,是真正的酒文化“活化石”。这些“酒海”都是使用长白山里珍贵的红松锯成,以传统手工工艺将木缝“咬合”, 有的使用古老的“皮夹子”固定。壁内使用桑纸加以鹿血、蛋清封糊。于是这种古老的盛酒用具才传承下来。这也充分证实了东北地域酒文化的久远。
更为重要的是,如今大泉源酒厂本身就是一座古老的“活态”酒文化“化石”。
在这里,不但有明清古酒老作坊出土的遗址,而且,它的整个生产过程仍然采取原色的烧制和酿贮方式,活态地全面地保留了东北民族久远的酒生产手艺,以其不受现代文明的冲击留住古代生产和生存记忆为著称,使这里的老酒驰名中外。走进大泉源,有一种走进远古文化遗存之感。生产车间里,工人们依旧采用古时传承下来的制酒方式,对东北特产的红高梁进行蒸晾,通过扬场、过汽、上锅,然后再经过上屉、出酒等阶段,将这种老酒酿出。这里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对酒进行勾兑,而是自然酿造,保持自然粮食作物在形成酒的过程中的自然成分,我们称这为现代化的酒生产作坊。这种传统生产的作坊最主要的特点是生产过程不破坏原始作物的生成成分。在这个厂里,它的整体环境就处在文化遗产中。周围的群山、沟河、古井、老泉、地下水线,包括生产技艺和过程,都是以原色的生产方式活态地保护文化遗产为出发点,把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融入到历史遗存中去。让环境充分起到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作用。
目前我国有几种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一种是如山西的“大院”、浙江的西塘、上海的周庄、云南的丽江,与我们的“大泉源”一样,属于有人居住,靠生产和生活本身来实施对这种遗产的保护。这种保护称为人类对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保护;还有一种类型是博物馆式的 文化保护,白天开放。晚上游人清出。这属于静态保护。相比之下,活态保护是典型的人类非物质文化环境区域保护,这是一种特殊遗产。就是“遗址”和“环境”统一在一起,人仍然依靠这种形态生存。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活态”的遗址在世界上是极其珍贵。并且面临濒危的,我们应将其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原区”加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区是指这种文化的生存基础和环境相应较完整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包括周边的背景能够同现实相融合,并使用传承下来的原色技艺进行现代的生存可能,而不是重新修建打造。它依靠的是对这种背景文化的认识和挖掘。它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又会逐渐的变化和消亡。它是原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中间环节,放射出迷人的文化历程的色彩,这是一种珍贵的文化。
大泉源酒业老酒生产基地可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原区加以保护并对外开放。这恰恰证明了中国东北非物质文化蕴藏的丰富、久远。它的活态存在是极其珍贵和难得的,人们可在这里真正地走入生存的历史空间,享受非物质文化迷人的多样性和珍贵性。
(摘自吉林日报 作者 曹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