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地域文化

长白山人参之路

发布时间:2017-10-24 09:22:00   来源:  字体显示:

  长白山人参之路闻名于全世界。

  这是一条人参之路,在吉林通化县境内,从湾湾川采参始祖孙良墓开始,途经河口小平原,黎明医药工业基地,通化县城快大茂,金斗满族、朝鲜族自治乡,英额布水库棒槌山。

  这条人参之路,是中外游人的人参之路。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到这里拜祭采参始祖孙良,抄录孙良用鲜血写在大卧牛石上的绝笔诗,沿着孙良采参的路线,听着孙良为寻找同伴而死,经人参精引渡,被康熙皇帝封为神的动人故事,按着古老的采参风俗,寻找采挖神秘的人参,感受采参的神奇和艰难。

  历史上采参人闯出的人参之路,则过山海关,越过清原柳条边墙和旺清门边门,经莫额布、快大茂、通化、浑江、抚松,直到长白山里。这条人参之路,有千里之遥,是条艰辛的路。

  长白山是满族先祖的故乡。满族传说源于布库里山(长白山)布勒里湖(天池)。长白山又是非常神奇的。这就形成了满族将长白山视为龙兴之地奉为神山。

  女真人创建金朝后,于金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年),金世宗完颜雍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建庙宇以祭祀。

  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金章宗颜景,备衮冕、玉册、仪物、上御大安殿,用黄麾立仗800人,行仗500人,复册长白山“开天宏圣地。”

  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京后,尊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圣祖玄烨册封长白山为“长白山之神”,“永著祀典”,“礼典如五岳”。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亲自东巡吉林,望祭“长白山之神”。

  长白山盛产人参。满族先祖从古以来就在这里采参、捕鱼、猎鹿、捞东珠。很早就以人参与中原互市,从唐代起以貂、参向中原王朝进贡。辽金时期,有人沿着清原、新宾、通化到长白山采人参。这条人参之路,就是从那时踏出来的。

  从金到清朝,五百年来的时间里,长白山已先后四次尊封为“兴国灵应王”、“开天宏圣帝”、“长白山之神”。“王”、“帝”、“神”俱已封到的长白山,自然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灵光宝地,必然实行严厉的封禁政策。

  清朝对长白山封禁最严。康熙初年,修建了南起凤城县,东北经新宾东折,西北至开原北,又折向西南至凤城县,东北经新宾东折,西北至开原北,又折向西南至山海关,南接长城,长约450公里的柳条边墙。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又完成了自开原北至今吉林市北。长约345公里的新柳条边墙。除了设立边墙,把边墙以东长白山划为封禁地外,还设立了道道关卡防线,严禁进入封禁地采参、狩猎。

  第一道关卡设在关内关外的唯一通道——山海关。防止关内流民到长白山采参,也防止带私采人参入关。

  第二道关卡设在柳条边。插柳结绳为边界。仅老边东段,就设了威远堡、英额、旺清、碱厂、朝阳、凤凰六个边门,各有文武职官员驻守。

  第三道关卡在边墙内设卡伦(哨所)。稽查采参人。

  设立三道防线,封住了清原、新宾、通化、长白山这条人参之路。到封禁地采参,查获后被处以酷刑峻法,轻者“将私刨人参者割断两边懒筋”,重者“永远枷号甚至处以死刑”。

  清入关前,满族统治者始终把长白山人参作为强兵兴国的重要经济收入,把人参作为本族独自占有的经济资源。采人参实行了官采人参制、八旗分山王公采参制、官雇刨夫制、商人承领采参制等,不许百姓入山采挖。

  人参之路沿途的刚山岭(辽宁新宾旺清门、通化县富江境内)、额尔敏河(通化县二密河)、哈尔敏河(通化县哈泥河)、拉哈多布库河(通化县蝲蛄河)、佟佳江(浑江)等地的人参山,当时划归镶黄旗、正黄旗、镶白旗、正白旗,由王公、贝勒督丁挖参。

  实行官雇刨夫采参制时,在盛京、宁古塔等地设关隘发验参票、腰牌进山采参。盛京地方实行放额尔敏(通化县二密)、哈尔敏(通化县光华)参票。这两条路,是官方采参的路。

  康熙十八年(1709年),实行参票采参制,卡住了额尔敏和哈尔敏两条采参路。但卡不住采参的穷苦人,许多敢于冒险的人,过山海关,经清原,奔新宾,闯过旺清边门,避开额尔敏和哈尔敏两处关隘,沿着英额布、蝲蛄河(快大茂)、佟佳江(通化市)到长白山里去采人参。踏着这条人参之路去采参的人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