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炳青史的锡伯族东征
发布时间:2017-05-09 09:19:00 来源: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锡伯族纳尔浑国(部)流传距今已有1350多年的“东征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据史料记载,纳尔浑锡伯国(部)将祖先黄头南室韦西北部应唐王朝募兵拜将之邀,从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脉克鲁伦河流域的不儿罕山峰地区出发,助战东征唐将薛仁贵的起兵日子,即公元661年农历八月初三,定为“东征节”。在距今300多年以前,生活在吉林嫩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锡伯族纳尔浑部先人,在这个节日里都要以隆重的礼仪崇敬和颂扬祖先东征助战的光辉业绩。
由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立项开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长春锡伯族》,书中就记载了距今有1350多年的纳尔浑锡伯国(部)东征历史文化:据 《吉林省志·卷四十五·民族志》 记载:“唐代薛仁贵东征高丽时派人到室韦征兵。由该室韦族伊亲王 (杨姓)、 双亲王 (关姓)、 国亲王 (苏姓)、 多巡王 (富姓)和一个白老将军 (佟姓) 率领五大姓之兵, 前来扶余、 前郭助战。《北方民族》(2012年第6期) 刊载的 《吉林锡伯族先人——黄头南室韦西北部独特的历史文化》 则较详细地记述了那段助战东征的历史, 文中写道: 658年 (唐朝显庆三年) 唐太宗李世民派统兵都督程名振 (即程咬金) 率薛仁贵 (薛里) 等大将征东, 攻打吉林扶余(古称 “新城” ) 兵败。为挽回局势, 唐皇李世民命令薛仁贵等大将到黄头南室韦西北部所在地拜将募兵。之后, 联合黄头南室韦西北部拓跋佟 (图克色里氏)·白大将军、 拓跋杨 (䴕杰里氏)·伊亲王、 拓跋关 (卦勒察氏, 亦称古里甲氏)·双亲王、 拓跋苏(舒穆鲁氏, 亦称苏木尔氏, 金史载 “石抹氏” )·国亲王、 拓跋富 (福西里氏)·多巡王等五大氏族军事联盟, 于公元661年 (唐朝龙朔元年) 农历八月初三出征助战,夺新城 (今吉林扶余, 史称 “新城之战” ), 攻城大胜。后于公元667年 (唐元封二年) 随唐将薛仁贵挥师南下至金山 (今吉林四平伊通境内, 史称 “金山之战” ), 一举攻克南苏、 木底、 苍岩三城。黄头室韦西北部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从此留居吉林大地, 从事 “军粮贡” 的历史使命, 为唐将薛仁贵东征提供粮草后勤保障。为表彰黄头室韦北部拓跋佟·白大将军的历史功绩, 唐王朝将其兵马和家眷安排驻守在吉林扶余境内。相传于697年也就是拓跋佟·白大将军死后的第19年 (卒于678年), 在吉林扶余境内修建了一座占地120多亩的 “将军庙” 。相传庙内筑有 “将军墓” , 塑有锡伯白大将军坐像、 立像、 卧像共有5尊, 供世人瞻仰。相传此处文物毁于辽代。
古代纳尔浑锡伯部族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三“东征节”当天,首先拜谒锡伯白大将军庙和白大将军墓,之后男人们手持锡伯神鼓,敲打出节拍,女子们依据鼓点的节奏,裸足摇动腰肢甩开长发翩翩起舞, 同时 “嗨—嗨—” 长短相间喝喊, 舞者一手持天地神鼓, 另一只手舞槌,伴随轻快的舞步, 从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走去。这种演唱形式据说是拓跋佟·锡伯白大将军氏族为唐王朝东征吉林扶余助战中死去的将士们超度亡魂而流传下来的民风民俗。后成为锡伯族祭祀的礼器得以传承, 成为古代吉林省锡伯族民间民俗节日的活动中用于打击的乐器。锡伯族神鼓 (即纳尔浑古鼓, 亦称 “鲜卑神鼓” , 分羊皮鼓和铜鼓两种), 是吉林锡伯族先人黄头南室韦西北部古老的祭祀礼器。羊皮神鼓在手柄两端安装一大一小的天地鼓面, 大的为天鼓, 小的为地鼓; 铜鼓为带手柄的单面鼓。据说, 流传在吉林省松原扶余的纳尔浑锡伯国锡伯手鼓上绘有鳇鱼的图案, 而流传长春双阳锡伯国的锡伯手鼓绘有柳枝和珍珠图案。相传在民国初年有人在吉林省松原扶余伯都讷古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这种神鼓, 以羊皮为面, 以桃木为槌, 是黄头南室韦西北部后裔萨满文化 “傍夕向晓、 驱邪避灾、 超度亡魂” 的礼器。曾流传于吉林省锡伯族祖先黄头南室韦西北部后裔分布的地区, 并以此种鼓形成一种舞蹈, 被称作 “托白 (即拓跋) 舞”。锡伯族“东征节”祭祀仪式过后,族人席地而坐,品室韦香鱼,掰吃鳇鱼饼,畅饮欧李酒,节日活动通宵达旦。
吉林省著名满族画家、词人董瑞石先生在阅读《长春锡伯族》书中有关吉林锡伯族先人黄头南韦室西北部东征的历史之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此时正值皓月当空的月圆之时,欣然命笔,写下了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佳句《锡伯怀古》,诗中写到:
东征旗猎猎,
铁蹄踏关山,
冰河①今犹在,
英雄泪已干②;
皓月明察人间事,
梦里几回肯特山,
谁与君共言?
(作者单位:吉林省民俗学会锡伯族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佟靖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