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
Liyu
俗称鲤拐子、鲤子。
拉丁学名Cyprinuscarpio(Linnacus)
形态
鲤鱼体长110~550mm。两侧扁,背部弧形,腹部圆。头中等,吻钝,眼略下。口下位,闭口时呈马蹄形,有两对须,第一对在上颌侧面,第二对在口角。鳃盖上有放射线纹。全体黑褐色略带黄色,腹部淡白色,雄鱼尾鳍和臀鳍橙红色,但因栖息水域环境不同而有变化。
鲤鱼经人工培育的品种很多,如团鲤、镜鲤、火鲤、芙蓉鲤、荷包鲤等。品种不同,其体态颜色各异。
生态
鲤鱼冬眠,沉伏于河底,不吃任何东西。春天产卵,雌鱼常在浅水带的植物或碎石屑上产大量的卵。卵在4~8天后孵化。鲤生长很快,大约第三年达到性成熟,在饲养条件下,可活40年以上。长度平均350mm左右,但最大可超过1000mm,重22kg以上。
鲤鱼属于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饵谱广泛,吻骨发达,常拱泥摄食。鲤鱼又是低等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无须靠消耗能量以维持恒定体温,所以需饵摄食总量并不大。鲤鱼属于无胃鱼种,且肠道细短,新陈代谢速度快,故摄食习性为少吃勤食。鲤鱼的消化功能同水温关系极大,摄食的季节性很强。冬季(尤其在冰下)基本处于半休眠停食状态,体内脂肪一冬天消耗殆尽,春季一到,便急于摄食高蛋白食物予以补充。深秋时节,冬季临近,为了积累脂肪,也会出现一个“抓食”高峰期。春季过后,随着气温升高,鱼的摄食量变大。在暮春、整个夏季、初秋的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鲤鱼都以素食为主。
鲤鱼虽属底栖性鱼类,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力风向、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都会随时改变鱼儿的活动区域,使它们常常进行较大幅度的位置移动,若在较大水域,这便叫做“洄游”。
分布
鲤鱼属于广布鱼种,在长白山区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均有分布,也是养殖鱼类的主要品种。
经济价值
鲤鱼肉质坚实,味鲜美。具有抗病强、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等特点,可以自行繁殖,是养殖的主要经济鱼类。
鲤鱼肉亦可入药,有促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下乳安胎的作用。(《中国动物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