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
Jiyu
俗称草鱼板子、喜头鱼、鲫瓜子、鲋鱼、鲫拐子、刀子鱼、鲫壳子。
拉丁学名Carassiusauratus(Linnaeus)
形态
鲫鱼一般体长150~400mm。呈流线型(也叫梭型),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钝。无须。鳃耙长,鳃丝细长。下咽齿一行,扁片形。鳞片大。侧线微弯。背鳍长,外缘较平直。背鳍、臀鳍第3根硬刺较强,后缘有锯齿。胸鳍末端可达腹鳍起点。尾鳍深叉形。一般体背面灰黑色,腹面银灰色,各鳍条灰白色。因生长水域不同,体色深浅有差异。鲫鱼腹部背部是白黑的,背部是黑的,天敌从水上方往下看,由于黑色的鱼背和河底淤泥同色,故难被发现;天敌若从水下方往上看,由于白色鱼肚和天颜色差不多,故也难被发现;经常看到有些文章里形容清晨时分“东方泛起了鱼肚白”,就是这个道理。属于保护色。
生态
鲫鱼是一种主要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鲫鱼以2—4月份和8—12月份的最肥美。鲫鱼的适应性非常强,不论是深水或浅水、流水或静水、高温水(32℃)或低温水(0℃)均能生存。即使在PH为9的强碱性水域,盐度高达4.5%的达里湖,仍然能生长繁殖。
鲫鱼是杂食性鱼,但成鱼主要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因为植物性饲料在水体中蕴藏丰富,品种繁多,供采食的面广。维管束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是鲫鱼爱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鲫鱼最能获得各种丰富的营养物质。硅藻和一些状藻类也是鲫鱼的食物,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它们也很爱吃。
鲫鱼采食时间,依季节不同而不同。春季为采食旺季,昼夜均在不断地采食;夏季采食时间为早、晚和夜间;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则在中午前后采食。生活在江河流动水里的鲫鱼,喜欢群集而行。有时顺水,有时逆水,到水草丰茂的浅滩、河湾、沟汊、芦苇丛中寻食、产卵;遇到水流缓慢或静止不动,具有丰富饵料的场所,它们就暂栖息下来。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库中的鲫鱼,也是择食而居。尤其在较浅的水生植物丛生地,更是它们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因它们贪恋草根,多数也不游到无草的深水处过冬。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鲫鱼,它们是遇流即行,无流即止,择食而居。冬季多潜入水底深处越冬。
分布
鲫鱼在长白山区的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等河流均有分布。
经济价值
为我国重要食用鱼类之一。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鲫鱼药用价值极高,其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贏、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尤其是活鲫鱼氽汤在通乳方面有其他药物不可比拟的作用。经化验得知,每100g鲫鱼肉含蛋白质13g、脂肪llg、糖O.lg、硫胺素6.6mg、核黄素0.07mg、尼克酸2.4mg、钙54mg、磷203mg、铁2.5mg。临床实践证明,鲫鱼肉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均有疗效。
医学证明,鲫鱼性味甘、温。能利水消肿、益气健脾、解毒、下乳。适用于脾胃虚弱、少食乏力、呕吐或腹泻;脾虚水肿、小便不利;气血虚弱,乳汁不通;便血、痔疮出血、臃肿、溃疡等。
《本草纲目》载:“合小豆煮汁服,消水肿:炙油涂,主妇人阴疳诸疮,杀虫止痛;酿五倍子煅研,治下血;酿茗叶煨服,治消渴;酿胡蒜煨研饮服,治膈气。”
在寒风萧萧、冷气袭人的冬季,鲫鱼肉肥籽多,味尤鲜美,故民间有“冬鲫夏鲇”之说。我国古医籍《本草经疏》也对鲫鱼有极高评价:“诸鱼中惟此可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