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0年8月29日 俄军深入费雅喀人居住地侵扰。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和海勒章京尼噶礼、海塔率清军进至伯力北古法坛村赫哲人居住地设下埋伏。乘俄军不备,清军突然发起攻击,俄军伤亡惨重,逃回雅库次克。俄军在黑龙江中下游的势力被基本铲除。
1746年8月29日 宁古塔等地捕获私采人参犯达数百人之众,经查其中有从前免死减等发遣人犯14人。
1794年8月29日 赫哲费雅喀乌扎拉姓皮玉里噶珊白人卓乌努携带聘礼有折黑狐皮、元狐皮褥子、通常狐皮等,欲进京娶妻。是日,三姓副都统令骁骑校喜善保率兵丁二人随行,派车一辆启程。旋,卓乌努抵京师,娶京城委护军校萨郎阿养女为妻返回。
1885年8月29日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遵议朝鲜国王咨请查勘图门江一折。内称:有关定界情形,吉林将军署内当有档案可查,请命该将军将边界查明,并派人会同该国官员“指证明确,俾免怀疑争执,并分别将流民收回安插”。是日,清廷允准。中国派珲春协领德玉、督理吉林朝鲜商务委员秦火英、招垦局委员贾元桂为勘界员;朝鲜国派安边府使李重复为勘界使。此次会勘,查明图门江源有三个支流:南为西豆水,中为红丹水,北为红土山水。中国主张红丹水为正源,朝鲜主张红土山水为正源。未定界约。
1891年8月29日 奉化县(今梨树县)城北昭苏河上游水势陡涨,漫出北岸,平地水深丈许,淹死100余人,冲毁大量民房和庄稼。
1930年8月29日 延吉、和龙等地农民数千人再次举行暴动,打击土豪劣绅,处决日本走狗。吉敦路柳树河车站附近群众举行暴动,与军警发生冲突。
1935年8月29日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一部联合一部抗日义勇军及两江口起义的警察队等,围攻安图县城5天之久,终于攻克。缴获100余支枪和大量军需物资。
1965年8月29日 中共吉林省委召开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会议,总结第一批社教运动经验,研究第二批社教运动的作法和领导问题。会议强调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认为被划为“四类”的干部一般都属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其人数约占干部总数的3%~4%。这次会议没有纠正“左”的认识,使“社教”运动进一步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不少干部蒙受冤屈,遭到不应有的打击。
1969年8月29日 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召开电话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8月28日发布的命令,传达了毛泽东“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和“要准备打仗”的号召,要求树立高度敌情观念,克服和平麻痹和轻敌思想,充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加强军民联防,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一切离开生产和工作岗位的人,必须立即返回单位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
1990年8月29日 长春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总体发展规划通过专家论证。该规划确定开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主导产业的战略,创造良好的环境,依托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优势,确定开发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主导产业的战略重点。以南湖——南岭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幅射带动全市;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展外向型经济,建设创汇基地。
1990年8月29日 中国台北田径协会理事长、有“亚洲女飞人”之称的台湾著名运动员纪政和中国台北田径协会副理事长张博夫先生专程来长春,参加吉林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暨首届吉林体育节、吉林省“亚运之光”火炬传递交接仪式的活动。
1999年8月29日 ’99中国图们江地区珲春国际旅游交易会在珲春市举行。1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2个省客商1 500余人参加了交易会。交易会期间,延边州的各家旅行社与国内外16家旅行社签约23个旅游投资合作项目,总金额7.83亿元人民币。
2001年8月29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长春龙家堡机场建设可行性报告。机场位于长春市东北部龙家堡镇与东湖镇交界处,占地420余公顷。机场设计为国内干线机场,建设规模为:飞行区等级为4D级,可起降A300和B767型客机,跑道长2 800米,宽45米,候机楼面积4万平方米,站坪近机位8个,远机位5个。另有航管、导航、气象、通信、助航灯光、供油、货运等设施。该机场建设总投资15.9亿元。
2001年8月29日 由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长春市政府主办,长春市体育局承办的“2001年亚洲汽车拉力锦标赛暨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在长春市南关区、二道区举行。此次赛事是长春市首次举办的亚洲最高水平的汽车赛事,也是亚洲区汽车拉力赛设在中国的惟一一站。共有来自亚洲各国及地区参赛选手、官员500余人参加了这次赛会。
2002年8月29日 中国一汽集团公司与日本丰田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一汽与丰田进行五大项目合作:在天汽和丰田合作生产夏利2000型轿车基础上开发中高档经济型轿车;对天汽和丰田合作生产的天津大发进行投入改造,生产不同类型的微型面包车;合作开发适合中国西部需要的越野吉普车;利用在四川旅行车制造厂占80%股份优势和丰田合作生产考斯特中型面包车;引进丰田技术对红旗小轿车进行技术升级。这是中日汽车企业迄今规模最大、涉及车型系列最多的一次“强强联合”。